農業現代化輝煌五年系列宣傳之四十四:河南省“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回顧
推動糧食“三鏈同構” 加快現代農業發展
——河南省“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回顧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洪范八政,食為政首”,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導,始終縈繞在億萬中原兒女的心頭,特別是2014年總書記視察指導河南時指出,“糧食生產是河南的一大優勢,也是河南的一張王牌,這張王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河南牢記總書記重托,把抓好糧食生產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穩定提升糧食產能,2017年以來,糧食產量連續四年穩定在6500萬噸以上,2020年再獲豐收,達到6826萬噸,每年外調原糧及糧食制成品3000多萬噸,成為全國5大糧食調出省之一,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
新時期,如何更好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成為河南這個農業大省必須破解的時代課題。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希望河南發揮優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不斷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糧食安全和現代高效農業相統一”??倳浿匾甘窘o河南農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河南這個糧食生產大省建設現代農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
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把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始終堅持把糧食生產擺在各項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讓國人的飯碗裝上更多優質河南糧,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16年9月,在駐馬店市召開的全省農業結構調整暨“三秋”生產現場會上,省委、省政府提出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要求,推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林果的發展,把“四有四化”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推進河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重點,優質小麥要重點發展優質強筋小麥和優質弱筋小麥。2016年10月,在中共河南省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突出發展優質小麥,促進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承擔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2017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高效種養業和綠色食品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重點打造豫北、豫中東強筋小麥,豫中南和南陽盆地中強筋小麥和豫南沿淮弱筋小麥生產基地。2019年4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明確要求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守住耕地紅線保糧田,提高土地質量拓產能,用好現代化手段增產出,在穩步提升糧食產能上展現新作為。2020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農業強省的意見》,把“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行動”作為十大重點發展舉措的第一條;與之相配套,省政府印發《關于堅持三鏈同構加快推 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堅持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堅持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堅持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五優”聯動,全面提升糧食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實 現河南省由糧食資源大省向糧食產業強省轉變。
2020年新冠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河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把“戰疫情”與“搶農時”統籌起來,主動應對、精準施策,戰勝多重自然災害,糧食再奪豐收,總產達到6826萬噸,單產達到423.7千克,總產和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其中總產較上年增產131萬噸,占全國增產565萬噸的23.2%,在高基點上實現糧食生產新突破。
二、持續發揮優勢,擦亮糧食這張“王牌”
河南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大省,全省2.48億畝土地,其中耕地面積1.22億畝,平原面積近60%,糧食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1.6億畝,在抓糧食生產上,著力發揮好以下優勢。一是發揮條件優勢。河南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適宜小麥等糧食作物生長。尤其是小麥種植優勢明顯,在大約7000年前就開始了馴化和栽培,在春秋時期就建立了以精耕細作為代表的小麥生產技術體系,小麥品質優良,焦作、新鄉等地的小麥可以直接作為周邊省份小麥的種子。二是發揮產業優勢。河南是小麥生產大省和加工大省,小麥產量、加工能力均居全國第一,是速凍食品、方便食品的領軍企業及行業標準重要制定者,小麥產業地位在全國舉足輕重。三是發揮政策優勢。探索完善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長效機制,加大對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和獎補力度,提高農業補貼的精準性和指向性。不折不扣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充分調動了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全省累計對104個產糧大縣發放獎補資金240多億元,向農民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近800億元,利用最低收購價政策收購小麥600多萬噸,發放農機購置補貼117億元。除省級層面設有“四優四化”專項扶持資金外,市、縣兩級財政也充分發揮作用,不斷加大對小麥產業發展支持力度。四是發揮加工優勢。全省規模以上小麥加工企業1209家,其中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83家,實現年營業收入1927億元、利潤301億元,占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的15.7%。三全、思念、雙匯、花花牛、華冠、想念、華星等一批知名品牌和龍頭企業不斷涌現;中糧集團、益海嘉里集團、五得利集團、華龍集團和克明面業等中外大型糧油知名企業紛紛落地;一系列適銷對路、品種豐富、質量安全、營養健康的糧油食品走進百姓餐桌。五是發揮主體優勢。加快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培育,全省家庭農場發展到近5.76萬家,農民合作社18.6萬家,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占比達62%,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帶動小農戶發展的主力軍。如:唐河縣茅臺有機小麥生產基地面積流轉4.1萬余畝土地,實行“公司+基地+村委+農戶”聯合種植模式,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協作管理”的原則管理,為農戶提供種子、有機肥等投入品,指導農戶集中成片種植,規范化管理,以高于市場價一倍左右的價格回收,有力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致富,該公司也成為茅臺集團10個有機小麥供應商之一。
三、堅持“三鏈同構”,著力提升糧食產業競爭力
(一)注重產業謀劃,著力延伸產業鏈。
一是穩定產能保證產業鏈。堅定不移地守住耕地紅線,嚴格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實行多重保護措施,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連續19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確保了耕地面積持續穩定在1.2億畝以上。在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1.02億畝,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7852萬畝、重要農產品保護區1030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兩區”劃定任務,為全省糧食面積穩定和生產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頒布實施《河南省高標準糧田保護條例》,推進依法投入、依法建設、依法管護,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6320萬畝,畝均糧食生產能力提高75千克?;h、??h、許昌建安區、臨潁縣等打造集中連片核心區都超過30萬畝。舞陽縣泥河洼,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16萬畝滯洪區變成了“大糧倉”,小麥畝均單產提高100千克左右。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建設20項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水利投資631.1億元,出山店水庫基本建成、前坪水庫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淮河流域蓄滯洪區完成80%以上工程量。
二是建設基地夯實產業鏈。圍繞優質專用小麥產業發展,將豫北、豫中東劃定為強筋小麥生產區,將豫南劃定為弱筋小麥生產區。在3個適宜區內選擇淮濱縣、息縣為弱筋小麥試點縣,選擇永城市、延津縣、??h、滑縣、內黃縣、濮陽縣為強筋小麥試點縣。2019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面積發展到1350萬畝,占全省小麥面積的1/7,居全國第一位,其中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的縣59個,面積占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的91.5%,20萬畝以上的縣25個,30萬畝以上的縣10個;千 畝以上單品種片區2609個,面積占全省優質專用小麥的93%。茅臺、五糧液、旺旺、盼盼等全國知名企業在河南建設綠色生產基地。河南通過建立穩定的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不僅能夠扛穩糧食安全責任,而且能夠為小麥產業“三鏈同構”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打造龍頭帶動產業鏈。以規模以上面制品龍頭企業為重點,著力優化產品結 構,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經濟效益。重點是做到“五個突破”: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在培育行業領軍企業上取得新突破;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在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上取得新突破;強化農業產業鏈構建,在推動產加銷各環節融合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在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上取得新突破;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在推動龍頭企業集群集聚上取得新突破。2019年,河南省規模以上面制品加工企業1209家,營業收入1927億元,新增面粉生產能力2400萬噸,居全國第一位,專用面粉產量兩年提高4.9個百分點,方便食品、烘焙食品、調味品、速凍食品等快速增長。鎮平縣想念集團自建1.2成畝“想念農場”作為企業優質小麥種植基地的基礎上,以郭莊鄉、侯集鎮、張林鎮、楊營鎮、賈宋鎮、馬莊鄉、棗園鎮、雪楓辦等18個南部平原鄉(鎮辦)為依托,以訂單形式規劃建設3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向前延伸產業鏈,同時,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推廣適合本地區的優質小麥品種,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優質麥,既保障了糧源品質,又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
四是培育市場延伸產業鏈。辦好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堅持開放招商,近年來共有來自泰國、德國、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11個國家20多家境外企業在河南省投資農牧產業,建成農牧企業35家,總投資達73.4億元。益海嘉里、中糧、五得利、豫糧集團等大型用糧企業均與河南省簽有長期購銷合同。優質專用小麥訂單價格高于普通小麥價格10%左右。地方政府普遍重視電商作用,永城市通過整合電子商務資源,建立物流中心、電商平臺和服務網點,積極引導面粉食品企業與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開展合作,讓優質產品上線銷售。
(二)注重創新引領,著力提升價值鏈。
一是綠色推升價值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聚焦綠色安全、營養方便、質量效益,重點圍繞肉、面、油、乳、果蔬五大行業,打造綠色原料生產基地,提高綠色食品加工比重。利用現有的財政扶持資金給予獎勵支持,為食品業綠色轉型升級提供有效保障,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全面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河南省優勢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標準體系,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產。加快節水節肥節藥,控制農業用水,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合理使用地下水,全面實施區域規?;咝Ч澦喔刃袆?。推廣使用節肥節藥新技術,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積極推廣有機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強對農藥使用的管理,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融合發展。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實施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推進種養結合、農牧結合,抓好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建設,打造黃淮海西南丘陵區農業綠色發展樣板。依托集約化豬場,大力推廣“百畝田千頭豬”的康龍模式。
二是特色提升價值鏈。以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為方向,不斷增強糧食產業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優勢產業加快高端產品開發,生產多檔次、多品種的高檔及多維營養主食加工產品和休閑食品。例如,周口市支持面粉加工企業走高端差異化路線,避免出現面粉行業低價競爭的局面,積極培育引導雪榮面業、荷花面粉等面粉加工龍頭企業,發展優質面粉、全麥粉、高檔專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培育引導棗花面業、荷花面粉等面粉企業發展小麥淀粉、小麥胚、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產品,不斷提升小麥產品價值。漯河市臨潁縣擁有食品加工企業120多家,年糧食總加工量達到300萬噸,直接盤活了周邊20多個縣(市)的余糧市場,已發展成為全國“休閑食品之都”,占據國內膨化、烘焙等休閑食品30%以上的市場份額。
三是科技支撐價值鏈。加快種業創新,立足打造種業高地,啟動國家生物育種中心建設,大力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研究應用,提升種業企業育繁推一體化能力,加快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推廣,小麥、玉米等育種創新水平全國領先。強化科研創新應用,堅持把科技作為糧食生產的潛力源,持續實施農業科技創新提升行動,統籌各類農業科技資源,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緊密結合,建立大聯合、大合作的農業科技發展新機制。建設26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22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同開展農業科技聯合攻關,8年來累計獲得國家科技獎37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32項。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升。加快發展高端農機裝備制造,組建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創新研發出智能無人駕駛拖拉機、超大馬力無級變速輪式拖拉機等,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機推廣應用,推動河南農機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截至2019年年底,全省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6萬臺、聯合收獲機械28.3萬臺,數量均居全國第一;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多個百分點,小麥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
四是精深加工創造價值鏈。積極開發糧油精深加工新產品,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產品的有效供給,延長小麥產業鏈。商丘市堅持“精深加工產業化、主導產品品牌化、品牌產品差異化”,通過嚴選優質糧源,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打造高端產品,培育知名品牌,提升小麥產業價值鏈,部分企業原來加工普通面粉0.5千克贏利2分錢,毛利率大概在3%~4%,現在用當地的優質小麥加工面粉做面包和蛋糕,毛利率在30%以上。唐河、鎮平及葉縣等豫南地區大力支持引導骨干企業發展專用粉、強化粉、預拌粉等小麥精深加工產品,積極開發營養掛面、果蔬掛面、雜糧掛面、小麥膳食纖維等中高端面制品,構建“小麥—優質面粉—中高端面制品—副產品綜合利用”的產品鏈。
(三)注重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供應鏈。
一是社會化服務保障供應鏈。強化社會化服務,為糧食生產供應鏈提供基礎設施建管服務、技術推廣服務、資金投入服務、信息服務、政策和法律服務等,包括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面、系統、一體化的服務,如產前的種子、化肥、農藥、薄膜等生產資料供應、產中的耕種、栽培、病蟲害防治等以及產后的銷售、運輸、加工等服務,配套的社會化服務能夠為小麥供應鏈保駕護航。圍繞解決融資困難等實際問題,成立河南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為農民貸款提供擔保服務,降低經營主體融資成本,大力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充分利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對全省21.7萬職業農民進行培訓,提高經營能力。安陽市采取政府購買“航空植保統防統治服務”的方式,統一開展航空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安陽航空植保、標普農業、豐之保等航空植保統防統治服務組織,出動近千架植保無人機,在全市8個縣(市)區同步開展航空植保統防統治。在8天時間內,完成60個鄉鎮(辦事處)的180.6萬畝小麥航空植保統防統治作業任務。漯河市郾城區制定了“九統一”服務規范,明確各個環節的服務主體、服務內容、服務價格等,為從事優質專用小麥生產者提供了一個覆蓋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環節的服務鏈。
二是訂單生產引領供應鏈。持續強化訂單生產,遵照“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合作共贏”的市場化原則,推動建立健全涉及政府部門、農戶和糧食企業的新型糧食產、購、銷銜接的訂單農業生產方式。通過訂單糧食生產,極大地促進農民生產積極性,助力農民增收,保證訂單農戶的利益;有效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糧食生產,促進糧食種植結構調整,發展適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糧食,培育穩定的商品糧基地,為糧食企業提供穩定可靠的糧源,從而增強糧食企業市場競爭力。唐河縣形成以茅臺酒等高端白酒為代表的“農民—基地—烘干—倉儲—物流—白酒企業”訂單式小麥供應鏈,訂單需求引領了優質有機小麥種植基地建設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安陽市優質強筋小麥訂單已達80 萬畝,訂單率80%。安陽康億面粉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加工優質小麥1.4萬噸,普通小麥5萬多噸,來自基地的原材料占74%,促進農民增收180多萬元,帶動縣域和周邊4.5萬農戶,帶動農田面積13.4萬畝。
三是供銷對接暢通供應鏈。糧食供應鏈有其自身特性,加工企業生產是連續性的,收購卻是季節性的;糧食生產是地域性的,消費卻是全域性的;糧食生產具有相對的不穩定性,消費卻是相對穩定的。這就要求糧食商品產出以后,必須在保質期內及時流通。只有供銷對接順暢,充分發揮展會、糧食交易市場、現代物流體系及互聯網線上交易平臺作用,才能確保糧食產品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實現。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鄭州商品交易所分別是全國第一家糧食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制訂了全國第一部規范化的糧食現貨交易規則和商品期貨交易規則,對完善全國糧食市場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鎮平縣積極實施“互聯網+”糧食行動,利用阿里巴巴、“老家鎮平”等電商平臺,加快糧食產品線上線下融合。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直營店、旗艦店等拓展市場,擴大銷量,提高知名度,實現企業增效益、農戶有收益。2019年,全縣電商交易額102億元,增長43.8%,成為全國電商百強縣、全國電商扶貧百強縣。
四是轉型升級豐富供應鏈。以“四優四化”為導向,著力抓好優質小麥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小麥經濟,以強筋、弱筋為重點,突出抓好優質小麥生產;以“五大行動”為抓手,圍繞市場消費需求,提升糧食加工業水平,豐富面制品供應,著力開發營養食品、功能食品、休閑食品和保健食品等,滿足不同消費人群的需要。全省突出抓好種好、調好、管好、防好、收好五個關鍵環節。2020年,1204萬畝夏收優質專用小麥訂單率達90%,實際售價比普通小麥每千克高出兩角錢,實現了優質優價?;礊I縣立足本地產業優勢,整縣制發展弱筋小麥產業,弱筋小麥播種面積達到60萬畝,年產量20萬噸,產值超5億元,發展規模以上專用粉加工企業6家,食品加工企業6家,弱筋麥食品加工業產值達到20億元,構建了弱筋小麥—低筋面粉—烘焙食品—工業化主食精深加工銷售的糧食供應鏈。鎮平想念食品緊盯市場需求,精準分析消費人群及其需求,在多元化、個性化產品開發上下功夫,不斷推出私人定制面、小龍蝦面、月子面等特定產品,開發了雜糧飄香、麥胚、有機等9大系列400多個單品。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課題,任何時候這根弦都不能松。“十四五”時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意義十分重大。河南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將牢固樹立“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穩住“三農”基本盤。一是加快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強化“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加強糧食市場價格監測和監管,加快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二是緊緊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的基礎,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在優化農產品結構、增強抗風險能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三是堅持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體推進,推進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
(河南省委農辦、農業農村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