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 福建福安持續推進茶葉葡萄產業發展壯大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多次到福安市考察調研,在坦洋村強調,要大力發展特色茶產業,不斷放大“坦洋工夫”紅茶的品牌效應,壯大茶葉經濟;在過洋畬族村強調,要大力開展多種經營,大力發展和指導群眾種植巨峰葡萄。三十多年來,福安市始終牢記囑托,大力推進茶葉和葡萄兩大特色富民產業全產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著力打造中國紅茶之都、中國特色巨峰葡萄之鄉,“坦洋工夫”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巨峰葡萄”榮登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榜百強,2020年全市茶葉和葡萄全產業鏈產值分別達96億元和25.6億元。
一、打好特色牌,優化主導產業布局
立足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生態環境優良等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堅持規劃引領。布局建設“三條產業帶、四大園區、五大示范基地”,打造以茶葉、葡萄為主,水蜜桃、特晚熟龍眼、芙蓉李等多元化發展的“2+N”特色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集聚。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全國農業產業強鎮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2個,形成北部茶產業、南部葡萄產業兩大集中區,茶葉面積達30萬畝,設施葡萄面積達8萬畝,2020年茶葉和葡萄產值占到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0%以上。打響區域品牌。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多萬元,持續開展全國鮮食葡萄品牌與營銷大會、葡萄開采節、坦洋工夫斗茶賽等節慶活動,全方位培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共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件、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4件、中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8件,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75個,注冊農業企業商標2500多個。
二、譜好科技曲,增強內生發展動能
堅持科技賦能,著力推進生產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加快品種優良化。建立閩東葡萄脫毒苗木組培中心、閩東良種葡萄苗木快繁基地和巨峰無病毒資源圃,開展育種攻關,選育6個葡萄新品種,引進63個國內外優新葡萄品種,葡萄良種化率達99%。建立國家區域性茶樹良種繁育基地,推廣金牡丹等適應性廣的優新品種,年出圃良種苗木6億多株,茶樹良種化率達98%。加快農業設施化。大力發展設施大棚,推廣使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灌溉,給予每畝疊加補貼達7000元,基本實現葡萄種植使用鋼架大棚全覆蓋。積極推廣中耕機、除草機等新機具,建設機采茶園2萬多畝。加快管理數字化。實施國家數字農業試點縣項目,建設5G智慧茶園和葡萄大數據資源中心,推行可視化管理、智能灌溉、病蟲害數字監測預警等模式,智慧葡萄園覆蓋7個主產區,5G智慧茶園項目亮相第三、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
三、唱好融合戲,拓展產業增值空間
堅持全產業鏈發展路徑,著力補上加工、儲運、營銷、體驗等短板。強化加工增值。建設組裝式冷藏庫100多座、烘干設施60多座,建立農產品初加工中心12個。發展茶飲料、茶食品、葡萄酵素、葡萄籽油等下游產品,建成茶葉加工企業600多家、大型葡萄加工企業9家。優化市場流通。在北京、天津等地設立坦洋工夫文化推廣中心,開設茶葉專營店8000多家;建立鄉鎮級、村級葡萄專業交易市場和標準化分級分揀包裝點,葡萄包裝能力達12萬箱/天。培育專業物流公司,開發智慧鄉村物流系統,實現鮮果省內當日達、周邊省份次日達。建立葡萄電商服務中心和直播基地,葡萄電商企業達60多家,電商銷售量占葡萄產量15%以上。深化功能拓展。建成溪塔中國最美葡萄溝、松羅南國葡萄小鎮、曉陽高山生態葡萄小鎮、坦洋工夫茶旅小鎮等鄉村旅游點,坦洋茶谷入選中國美麗茶園、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溪塔中國最美葡萄溝被評為國家3A景區、列入華東鄉村旅游十大精品線路,2020年全市鄉村旅游人數115.4萬人次,實現收入7億元。
四、走好綠色路,提升生態產品價值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貫穿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全過程。推行綠色生產。全面推行葡萄避雨栽培技術,用藥次數從原來每年20多次減少為3-4次,減少農藥使用量80%以上。葡萄每畝產量嚴格控制在2500斤以內,化肥使用量連續五年減量。大力推行茶葉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技術,建成標準化生態茶園24萬畝,成為全國綠色食品(茶葉)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推行生態循環。創建省級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5.7%以上,葡萄枝蔓綜合利用率達94%、農膜回收利用率達98%。出臺專門政策,支持果農利用葡萄園冬閑套種羊肚菌、黑木耳、花菜、芥菜等經濟作物,每畝增收5000元。推行標準引領。頒布實施《地理標志產品坦洋工夫》國家標準、《巨峰葡萄標準綜合體》地方標準、《綠茶(A級綠色食品)綜合標準》等10多項企業標準,創建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56個,全市251家茶企業全部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有效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五、扶好小農戶,帶動農民共同富裕
堅持聯農帶農,全市經濟收入與茶葉、葡萄產業相關人口達33萬人,占總人口一半以上,人均增收1.2萬元以上。提高農民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實訓基地、科普基地、技術服務站等50多個,下派科技特派員160名,成立全省首家新型農民互助中心,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2958名。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培育農民合作社1499個,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農民合作社聯合社18個、農業產銷聯盟5個,吸納全市70%以上的小農戶加入,實現統一監管農產品、統一申請追溯碼、統一對外銷售。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引導組建鋼架大棚建造服務隊13支,疏花、疏果、打梢等服務隊22支,培育藤語、小云等供應鏈企業12家,采取保底價收購、標準化技術服務、統一農資供應模式,帶領3.3萬戶葡萄農戶對接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