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草莓產業園區化 搶建現代農業橋頭堡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遼寧省東港市是農業大縣,擁有沿海、沿江、沿邊地理優勢,逐步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草莓生產出口基地。東港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草莓優勢特色產業,以搶建現代農業“橋頭堡”為主攻方向,以規模種植基地為依托,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牽引,持續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和鄉村產業振興。2019年現代農業產業園總產值42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37.9億元,草莓鮮果產量13.2萬噸、產值33億元,品牌價值77.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一、科學規劃布局,產業園區化發展成效顯著。堅持規劃先行引領,聘請全國知名設計團隊,高標準規劃“一心、兩帶、三區”發展布局,即產業園綜合管理與服務中心,南部休閑農業與溫泉養生帶、北部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體驗帶,農業科技創新與“雙創”孵化區、草莓深加工物流集聚區、生態高效種植與農旅融合區等。產業園覆蓋椅圈鎮、馬家店鎮等6個鎮街、87個行政村,面積18.78萬畝,涉及農業人口28.8萬人。推進規模集約生產,2019年園內新增草莓生產面積1.6萬畝,其中設施草莓7400畝。園內草莓生產總面積達到14.8萬畝,其中50畝以上集中連片規?;N植小區25個、設施草莓占地面積11.8萬畝,按照目前發展態勢,預計到2024年即東港草莓種植歷史一百周年之際,草莓產值將達到100億元。注重延長產業鏈條,園內草莓年加工量4萬余噸,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86%。新增草莓精深加工企業7家、草莓專業合作社18家、家庭農場12家,新開發草莓精深加工產品4個系列18個品種,精深加工率達26.5%。積極發展草莓電商產業,據統計園內33億元鮮果產值中的26億元來自電商銷售。實施出口基地備案,嚴格按照出口標準把控草莓品質,海關檢驗檢疫7×24小時預約通關,11.4噸鮮果草莓銷往新加坡、印尼、泰國等國家,實現了出口零的突破。培育“草莓采摘+溫泉小鎮+精品民宿+漁家風情”業態模式,全市年內接待游客202萬人次,旅游營業收入10.2億元。
二、突出科技創新,品質品牌不斷升級。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遼寧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整合18家科研單位,成立遼寧草莓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開展技術合作、項目攻關和人才培養,2019年累計投入科研經費700余萬元,僅草莓苗低溫預冷處理項目就投入科研經費400余萬元,農業科技貢獻率達79.5%。推動草莓科學技術研究院從云南昆明、內蒙古烏蘭察布、河北張家口、青海西寧等4個高海拔地區引進4萬株紅顏草莓苗,進行高原苗生產對比試驗,驗證高原苗的栽培早熟特性,取得預期實驗效果。與北京農林科學院林果研究所、沈陽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京系品種田間試驗及示范推廣、艷麗碩麗草莓新品種示范推廣和草莓品種資源調查等項目,其中低溫夜冷促早熟技術獲得丹東科技進步二等獎,紅顏草莓引進及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獲得遼寧省科技貢獻獎一等獎。印發《東港市智慧城市建設工作方案(2020-2022)》,將產業園產業發展、農技培訓兩項工作納入數字鄉村服務平臺,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堅持綠色生產方式,推廣草莓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農業廢棄物回收及綜合利用技術、草莓綠色防控等技術體系,制定國家行業標準《草莓質量等級標準》、省行業標準《草莓脫毒種苗生產技術規程》、省地方標準《綠色草莓生產技術規程》?;I措資金256萬元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將全市所有取得“二品一標”認證的經營主體和農藥經營單位納入平臺管理,2019年底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99.95%,綠色食品認證比例51.5%,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比值1:6。加強品牌宣傳推廣,引導龍頭企業、利稅大戶爭創名牌產品,大力實施“地理標志商標富農工程”,培育 “東港草莓”地理標志商標,遼寧廣天食品的“廣天”牌草莓罐頭獲中國馳名商標。舉辦東港草莓文化節,開展網絡評比、推廣大使網紅大賽、吉祥物征集、傳奇人物推薦等活動,組織草莓產業新型經營主體參加國際國內博覽會、農交會和展銷會等,提升“紅色東港、草莓天堂”知名度和影響力,東港草莓已成為聯農帶農、助農增收的“金字招牌”。
三、強化政策保障,推動資本人才等要素集聚。細化資金保障政策,出臺《東港市扶持草莓產業發展暫行辦法》,多方籌措資金保證產業園建設,其中市政府申請2020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解決產業園核心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加大財政自有資金支持力度,整合市縣財政資金4430萬元支持產業園建設,吸引社會資本、金融信貸資金10.3億元投入草莓基地建設。實施整村授信,市農商銀行對信譽好的農民給予信用貸款。成立東港草莓聯盟,引入農發銀行資金為聯盟成員無抵押貸款。大力推進招才引智,制定《東港市人才管理辦法》(東人才〔2019〕3號),充分發揮國家級草莓院士工作站作用,建立產業園技術研發創新工作站,每年投入400萬元作為產業園突出貢獻人才獎勵,吸引省內外高等專業院校畢業生來港就業。完善專家人才出入境、落戶、長期居留、養老、住房、就醫、子女入學、配偶安置等系列政策措施,為產業園長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加強主體培育,聯農富農體系不斷健全。“合作社+農戶”返還投資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簽訂合作協議,合作社投資在入股土地上建設設施大棚,農戶按照合作社要求種植草莓,合作社按市場價收購,抵頂大棚建設資金,償還資金后設施大棚歸農戶所有,合作社收納其為成員。解決農戶投資顧慮,帶動農戶脫貧致富。探索聯農帶農新模式,推動丹東菀豐食品有限公司聯合10家國家、省、市級草莓專業合作社示范社,成立產業化聯合體,直接帶動合作社成員種植戶1142戶,種植面積17195畝。聚集多方要素,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增強抵御風險能力,龍頭企業年收購聯合體內成員種植的草莓3500-4000噸,可帶動種植戶收入1400-1600萬元,加入聯合體農戶收入高于非聯合體農戶收入25%-30%。帶動農民保增收,產業園共培育草莓專業合作社146家,家庭農場40家,龍頭企業30戶(其中,國家級1戶、省級7戶、市級3戶),新增新型經營主體數量37個。產業園5.5萬戶農民從事草莓生產,農民人均草莓收入占總收入60%以上,農民可支配收入33500元,高出全市平均值85%。草莓二三產業現就業人數3萬人,返鄉大學生、退轉軍人及農民工及城市投資者返鄉創新創業總人數達1.8萬人。農戶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比重達86%以上,草莓產業化、專業化、標準化、科學化發展格局已經形成。下一步,東港市將把產業園打造成為全國優質草莓生產供應基地和中國北方優質草莓集散中心、區域交易中心,為遼寧省以至全國樹立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的示范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