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農業園區化為抓手 推進全環節提升 全產業融合 全要素保障
山東省慶云縣地處渤海之濱、魯冀交界,是山東對接京津冀的橋頭堡、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蔬菜和金絲小棗產業歷史悠久、產品品質出眾。自2019年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來,慶云縣堅持以園區化為抓手,大力推進農業全環節提升、全產業融合、全鏈條增值、全要素保障,主導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明顯提高,走出了一條平原地區果蔬產區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一、突出全環節提升,推高產業發展能級
聚焦設施裝備、倉儲物流、數字農業、品牌營銷等薄弱環節,慶云縣產業園優化建設項目布局,促進產業高端化轉型、高質量發展、高能級躍升。
(一)基地設施化提升。建成現代化日光溫室35萬平方米、連棟溫室50萬平方米、冬暖溫室300萬平方米,集成配套智能溫控濕控、水肥一體化、綠色生物防控等設施設備,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生物授粉等技術,設施農業發展全省領先。支持山東水發航天現代農業科技公司,建成7萬平方米超大單體智慧溫室,種植設施蔬菜1萬畝,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民四季增收。建設小棗改良智慧溫室和種苗培育溫室150棟,改良馴化金絲新4號、魯棗5號等5個新品種,改善了國內傳統小棗品種抗病抗寒能力差、裂果率高、用途單一現狀,成為行業主打棗品種。
(二)物流集成化配套。投資10億元建設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暨現代化倉儲物流園,整合果蔬交易、冷鏈物流、產品展銷、電子商務、餐飲住宿等功能于一體,構建“買全國、賣全國”農產品大流通格局,從源頭上破解“農民豐產不豐收”等問題。項目建成后可容納2000個業戶經營,年提供5000多個穩定就業崗位,為全縣50余家農業企業、300家農民合作社、6萬果蔬農民提供服務,預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15%,帶動園內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
(三)產業數字化升級。投資2000萬元建設覆蓋全鏈條的產業園數字農業綜合管控平臺,構建“動態采集—融合分析—平臺整合”數據服務流程,實時提供蔬菜和小棗產品生長環境、市場走勢、服務需求、產品溯源、品牌影響力等數據,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管理、精準化指導、智能化生產、網絡化營銷、在線化服務,達到政企互通、便利群眾、節本增效目的,帶動產業園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5%。
(四)產品品牌化轉型。整合唐小僧、慶云香等12個地域品牌,棗維金、東方棗園等17個知名品牌,集中打造“食在慶云”區域公共品牌,亮出舌尖上的“慶云名片”。2019年推動央視在園內設置專場錄制《豐收中國過大年——走進山東慶云》,聘請央視團隊制作《創新引領 融合發展 慶云現代農業領航鄉村振興》宣傳片。組織園內企業參加京津冀優質農產品供應展銷洽談暨“德州味”品牌發布會,在《中國三農報道》重點推介水發草莓、小番茄、濃縮棗漿等優質產品。吸引北京東蒂文化、北京銀谷等20家電商培訓機構入駐,發展直播達人380余人,帶動3000多名農民線上營銷,農產品網絡營銷年收入1.5億元。
二、推進全產業融合,做強產業鏈供應鏈
慶云產業園聚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強化產業鏈招商,貫通上下游企業,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5家,吸納80%的小農戶入社發展,帶動3萬余農民就業增收,今年1—9月實現40多億元產業園總產值。
(一)規模種植支撐鏈條延伸。加強政策引導,對發展設施蔬菜、小棗200畝以上的經營主體,連續3年給予每畝800元補貼,園內種植蔬菜面積達5.4萬畝,蔬菜年產量達18.2萬噸,逐漸成為面向京津、輻射全國的有機農產品供應基地,入選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發展金絲小棗種植面積3萬畝,年產量4.5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全省領先。
(二)精深加工提升增值收益。引進培育綠友食品、格瑞果汁、航天綠園等蔬菜精深加工企業23家,開發果蔬制粉、制粒、制汁等加工產品100余種,年加工農產品達到12.7萬噸,加工轉化率達到85%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3.28:1。其中綠友食品年加工胡蘿卜、西紅柿等2萬噸,為蒙牛、伊利等90多家知名企業配套加工,產品廣泛應用于嬰幼兒食品和乳制品行業,帶動農民穩定種植蔬菜1萬畝。支持國家棗加工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濃縮棗漿、凍干棗粉等精深加工產品,棗維金棗汁備受市場青睞,被山東航空公司確定為常供飲品。
(三)農旅融合帶動整體提升。以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縣為契機,設立5000萬元農旅產業發展基金,建設蔬菜東興田園小鎮、“兩河三堤”蔬菜觀光帶、水發蔬菜種植科普實踐基地等農業休閑旅游景點,開發興通食品、蔬菜什錦、果蔬禮盒等旅游商品50余種,其中鼎力集團棗食品入選“到山東不可不買的100種旅游特色商品”。舉辦慶云唐棗文化雅集專題推介會,深挖小棗紅色文化,建設大唐古棗園林,保護性開發1600多年樹齡的“唐棗樹”、5萬株樹齡超過百年的老棗樹,2021年園內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營業收入預計可達3億元。
三、實行全要素保障,助推產業高質高效
慶云縣堅持資源圍著園區轉、要素跟著項目走,專門制定加快國家產業園發展扶持政策等文件,創新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傾斜支持產業園建設。
(一)創新管運機制。投資6400萬元建成全省單體面積最大的縣級三農綜合服務中心,整合園區管理服務中心、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電商直播產業園、科技創新創業孵化基地、農業大數據平臺等功能,率先實現涉農單位集中辦公、為農服務一站辦理、線下線上一體發展,每年產生直接和間接效益5000萬元以上,獲評山東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規范化建設首批試點縣。組建縣屬國有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公司慶裕集團,負責產業園基礎性公益性項目建設,運營“食在慶云”區域公共品牌、農業旅游產業中心、三農綜合服務中心,提升農業產業化綜合經營運作效能。
(二)加大財政投入。創建期整合涉農資金超過5億元,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合作社質量提升、區域公用品牌運營等30多項重點工作,改善產業園基礎設施條件,助推優質項目落地見效。2019年以來,縣財政和園內企業累計投入5000余萬元,圍繞科技攻關、精深加工、營銷物流等重點環節,對園內企業實施精準獎補,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5.8億元、金融信貸投入7.4億元。
(三)強化用地保障。制定支持現代農業發展用地需求的意見,每年將不少于10%的鄉村建設存量指標、5%的“增存掛鉤”新增指標,優先保障現代農業發展用地,優先支持產業園重點項目建設。創建期新增產業園建設用地600余畝、設施用地300余畝,重點支持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高端食品加工產業園、綠友食品加工園、高品質蔬菜生產基地等項目,為龍頭企業入駐產業園提供用地保障。
(四)創新科技扶持。制定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措施,對研發推廣新產品新工藝的企業或個人,給予10—50萬元獎補,現已推廣新產品10個、研發新工藝3項,發放獎補資金240萬元。投資300萬元支持水發集團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共建“一區兩院兩基地”,即山東農業大學服務鄉村振興慶云綜合試驗區、鄉村振興研究院分院、繼續教育學院分院、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教學科研實踐育人基地,合作推出“磚棚日光溫室工人—玻璃日光溫室工人—超級智慧溫室工人”遞進式種植管理人才培育模式,向省內外輸出專技人才1500余人。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共建果蔬綜合試驗基地,提供200畝高標準農田供品種選育和環境監測。
“十四五”期間,慶云縣將聚焦“鞏固建設農業強縣、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目標,持續發揮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平臺載體功能,做大做強蔬菜和小棗產業集群,穩固提升“綠葉子”“紅果子”兩條產業鏈,培育品牌市場和新型業態,不斷提高生產保供能力、創新引領能力和集聚輻射能力,努力在打造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