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龍頭 強加工 育品牌 優政策 打造百億級小麥產業集群
延津縣隸屬于河南省新鄉市,地處黃河故道,是農業大縣,小麥種植面積100萬畝,延津小麥被譽為“中國第一麥”。近年來,延津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發展“小麥經濟”作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縣域治理“三起來”重大要求、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必由之路,久久為功、持續發力,實現了原糧種植高起點、產業鏈條高標準、縣域發展高質量,在傳統農區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之路,先后被認定為全國唯一的優質小麥產業化示范縣、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食品工業強縣、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一、緊扣“糧頭食尾”,培育國內頂尖糧油龍頭企業
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主攻方向,推進糧食產業鏈條向上游延伸、向下游拓展,把小麥全產業鏈留在縣域,改變農村賣原糧的格局,培育了以國內頂尖糧油企業為龍頭的加工產業集群。
(一)集聚帶動上下游關聯企業。堅持把糧食和食品加工作為提升小麥價值的主攻方向,高標準規劃建設了食品加工產業園。園內聚集了糧油加工企業48家,具備年加工面粉100萬噸、優質掛面80萬噸、速凍和方便食品10萬噸、花生油10萬噸的生產能力,年產值超過100億元,直接帶動就業5000余人。延津的優質小麥引來了中儲糧、中糧、京糧、豫糧以及國際四大糧商來延津收購小麥?,F有糧食儲備庫總倉容150萬噸;集聚了魯花集團、克明集團、豫糧集團等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4家,打造了精益珍等中國馳名商標4個。積極推動延鏈補鏈,帶動了產業鏈的“上下游”種子、物流、農林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等20余家配套企業穩定生產和運行,帝益麥種業、黃淮冬麥科研農場、金粒鑫大地種業等企業年繁育種子2億斤,圓通物流等物流企業年分撥能力超過200萬噸,園區內的長青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年資源化利用小麥秸稈等農林廢棄物達3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5萬噸;入駐的泰國正大、廣西桂柳等一批畜禽企業年飼料化農副產品30萬噸,實現了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同構。
(二)集成應用現代先進技術工藝。延津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了專家工作站、共享實驗室和檢驗檢測中心,簽約工程院院士、中原學者等國內知名小麥育種、栽培、加工等方面的專家20人,為延津小麥產業發展提供解決方案。與河南省農科院、河南工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繁育推廣的小麥新品種鄭麥366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擁有“速凍米面及調制食品河南省工程實驗室”“河南省小麥預拌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和6家食品企業研發中心。通過關鍵技術創新,面包糕點預拌粉、茅臺釀酒小麥、速凍食品等一批研發成果迅速轉化。支持企業建設創新平臺,魯花集團與河南工業大學研發團隊合作,獨創的“六藝”活性面條,一舉顛覆了傳統的死性面條,是繼魯花5S壓榨技術之后的又一重大技術突破;克明集團的國家糧食產業(小麥面條制品)技術創新中心,開發出苦蕎多肽掛面、全燕麥降血脂功能性半干面等多項發明專利;云鶴食品公司的冷凍熟面和微波面是國內首創。
(三)集中推廣小麥數字管理服務。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全國數字大田種植領域農業試點縣創建,在全縣設立13個農情監測站,建成數字農業縣域綜合服務云平臺和可視化的智慧農業大數據平臺,形成智慧農業物聯信息網,收集、鑒別、標識“病情、苗情、蟲情、墑情”數據,建立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對作物苗情、病蟲害等發生的趨勢進行分析,精準指導農民灌溉施肥、噴灑農藥,最大限度優化農業投入,實現保護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統一。
二、聚焦“國人廚房”,打造國內一流小麥全產業鏈
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基礎。延津縣通過在原糧生產、加工轉化、流通服務方面推進三產融合,實現“全民糧倉”向“國人廚房”的轉變。
(一)近百萬畝糧田夯實原料基礎。90年代以來,隨著由“吃得飽”向“吃得好”的轉變,市場對優質強筋小麥需求旺盛。延津縣緊抓契機,率先引導種植強筋小麥。一是擴面積。通過“免費試種、政府推動、市場拉動、龍頭帶動、利益驅動”,以強筋品種為主導的專用小麥種植面積發展到100萬畝,完成了6次品種更新換代,產量超50萬噸。二是建良田。“良田”產“好糧”。堅持把高標準糧田建設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載體,建成了77萬畝高標準糧田,其中45萬畝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位居全國第二、8.1萬畝有機食品原料生產基地除直供茅臺外,還用于生產有機面粉。三是優模式。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鼓勵土地流轉和托管,探索出以訂單種植為紐帶的“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合作利益分配機制,通過合作社組織農民單品種集中連片規?;N植,實行“五統一”生產管理和統一價格收購、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品牌銷售“四統一”營銷管理,實現了小麥專種、專收、專儲、專用“四專模式”,小麥產加銷一體化模式成為全國大宗農作物產業化經營的典范。
(二)近千畝加工園生產多元產品。建成了12平方公里的集小麥產品加工園、面制品電商物流園、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園和小麥產業服務中心于一體的食品加工產業園。以魯花面粉、克明面粉、豫糧集團、嘉合糧油等企業為依托,發展專用粉、強化粉、預拌粉等小麥精深加工產品;以克明面業、魯花谷物等企業為依托,開發營養掛面、烏冬面、小麥膳食纖維等中高端面制品,構建“小麥—優質面粉—中高端面制品—副產品綜合利用”產品鏈;以云鶴食品、笑臉食品等企業為依托,發展手抓餅、速凍水餃、湯圓、粽子等速凍米面食品;以精益珍食品、晉林食品等企業為依托,發展方便食品、烘焙食品、膨化食品,園區內已形成八大品類1000多個品種。
(三)近萬人經理人完善流通體系。圍繞小麥產業,形成了多層級的流通體系,培育催生了近萬經理人。一是重引導。引導35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糧食收購點、家庭農場、無人機噴防等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小麥生產組織、農資供應、耕種收托管、糧食儲運等方面發揮主力軍作用。開展系列服務,通過經理人的紐帶作用,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良種繁育和規?;N植,實現優質優價和二次分紅。二是重培育。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小麥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圍繞產業需求,對返鄉民工、職業農民、退伍軍人、致富帶頭人、貧困農戶進行定向培育、輔導,成為懂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每年培訓2000人次以上。三是重提升。隨著電子商務突飛猛進,特別是良潤全谷物食品公司的小包裝面包粉、蛋糕粉、預拌粉等連續六年全網銷售量遙遙領先,催生了超千人電商經理人從事面食制品網售,實現小麥制品從延津出發,銷往世界。
三、主推“強筋品牌”,推進優勢傳統產業高能級躍升
品牌是產品的靈魂。延津縣歷來高度重視品牌塑造,持續推動延津小麥品牌和產品價值向中高端邁進,“延津麥·強筋面”“中國第一麥”享譽全國。
(一)品質鑄品牌。始終將嚴苛的質量管控標準貫穿于原糧生產和食品加工全過程,在世紀初就依據強筋小麥特點率先制定《優質強筋小麥生產技術規程》并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推廣,結束了中國小麥“無標可依”的歷史,標志著延津小麥進入了品質與品牌并行的時代,中國第一船出口磨粉小麥、第一家制定小麥無公害生產地方標準、第一家作為期貨交割糧在鄭州商品交易所掛牌等成為中國小麥發展史上的標志性事件。茅臺集團將延津小麥確定為制曲專用原料,在延津縣建立有機小麥原料基地3萬畝,“國酒茅臺”釀入延津成分,以延津小麥為代表的新鄉小麥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延津小麥”榮獲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注冊的“延津麥·強筋面”區域公用品牌被廣泛應用于魯花、克明等產品包裝,隨產品走入千家萬戶,實現了由傳統種植向綠色、有機,賣面粉到賣食品再到賣品牌的轉變。
(二)文化融品牌。延津春秋置“廩延邑”,“廩”就是糧食與糧倉的象征,經歷了幾千年黃河農耕文明的影響,留下沙門城址、火燒烏巢等諸多運糧、屯糧遺址,留存延津火燒、面塑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延津縣將歷史文化與“中國第一麥”深度融合,借助延津籍作家劉震云老師的《塔鋪》《1942》《一句頂一萬句》等影視文藝作品和河南文化標志——“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向外積極傳遞延津小麥與美食文化元素符號;通過舉辦美食節、手工藝展等,形成“小麥與美食伴生、美食與文化依存”的融合發展;建成小麥主題文化公園、小麥文化館,通過講述小麥文化、發展歷程、科技發展史等進一步講好延津小麥故事,擴大延津小麥文化品牌的影響力。
(三)營銷拓品牌。強化“延津麥·強筋面”高端品牌營銷,持續提升品牌價值。積極開展小麥主題宣傳推介活動,聘請第三方專業機構策劃制定品牌提升計劃,通過在延津縣主要路段和路口設立小麥形象展示,定期舉辦全國性小麥經濟發展論壇、中國優質小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年會,參加中國農交會、豫滬對接優質農產品推介會等,通過“延麥登高鐵、延麥上頭條、延麥創紀錄、延麥釀國酒”等品牌宣傳手段,提升延津小麥的辨識度和美譽度。延津小麥區域品牌正在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價值,2015年“延津強筋小麥”區域品牌價值19.55億元,以“延津小麥”為主的“新鄉小麥”品牌價值達97億元,實現產業產值、品牌價值“雙百億”,形成“中國小麥看河南·優質小麥看新鄉·強筋小麥看延津”的品牌效應。
四、瞄準“首善之地”,營造糧油行業最優政策環境
堅持把打造最優政策環境作為推動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積極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營商環境。
(一)產業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延津縣加快食品加工產業發展的意見》和《中共延津縣委 延津縣人民政府 關于突破性抓好招商引資工作的意見》,在資金、人才、物流、土地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最大限度激發企業投資動力。建成小麥產業服務中心,內設共享實驗室和檢驗檢測中心,為園區企業提供檢驗檢測服務;建成長青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為企業統一提供蒸汽和集中供暖,大幅度降低企業成本。建立首席服務官制度、全程代理代辦制度和營商環境評價制度,實行不見面審批,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注重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研究制定《延津縣優質小麥現代農業產業園財政獎補類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設立創業創新孵化獎補資金,對種植優質強筋小麥、新型經營主體創業創新、品牌認證、綠色發展等發展較好的經營主體進行獎補。
(二)用地保障政策。園區堅持把糧油加工作為主導產業,非糧油加工類企業不得入駐,優先保障糧油加工企業的用地指標,積極收儲土地,確保“地等項目”,保證了占地615畝的魯花食品加工園、375畝的克明加工園的用地需求。研究制定了《延津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土地使用優惠辦法》,通過調整存量土地資源,優先解決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的建設用地需求。建成了20萬平方米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創業創新孵化器和電商物流園,為中小食品加工企業和創業創新主體提供便利的生產經營條件,并針對新型主體開展創新培訓和創業輔導,打造“創業輔導—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鏈條。
(三)金融服務政策。研究制定《延津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管理辦法》,設立風險補償基金,通過“銀行+信貸風險基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保險+信貸風險基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形式,支持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創造推廣“黨建+金融”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對90%以上的糧油加工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進行授信,農戶可以直接在APP上操作,十幾分鐘貸款即可到賬,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問題,讓農民享受到便利化、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務,為鄉村振興和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源頭活水。